188体育平台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工作动态

《中国自然资源报》聚焦宜昌:绿色管护赋发展动能

日期:2025-04-07 15:38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责任编辑: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 阅读量:

  作为长江上游与中游的结点,湖北省宜昌市上承川江、下启荆江,其在“长江大保护”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自然山水之美,给了宜昌最靓丽的底色与生机活力。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绿色生态成为了宜昌的“烫金”名片。

  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过程中,宜昌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不断探索创新,把储备土地开发与生态环保有机整合,推动储备土地的管护与利用向“绿”而行,并形成“绿色管护法”,为城市生态版图构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动能和经验。

  “绿色管护”,“储地”向“绿库”转变

  “绿色管护法”是宜昌局探索形成的一套经验做法,其核心是在政府储备土地管护中注入生态保护理念,实现“储地”向“绿库”的转变,让储备土地价值得到彰显,生态价值得到提升,增加城市绿地覆盖率,为未来城市建设保留弹性空间,为现代化城市发展提供生态基底。

  宜昌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绿色管护”的灵感来源于实践中的储备土地生态开发,其中典型案例就是沙河土地开发项目。

沙河公园全景。付蓓蓓 摄

  春日午后,行走在沙河公园,驻足观景平台眺望,只见白鹭在翩翩起舞、黑水鸡在水中嬉戏,经过3年的土地开发治理,这里呈现出一片“花开树绿乱莺啼,水清湖平白鹭飞”的生动场景,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生态环境的改善,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转换。沙河公园周边腾挪的储备土地,前两期242亩出让取得12.60亿元收入,后续可开发的370亩土地预计收入超10亿元。此举不仅落实收支平衡,实现财政收益最大化,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也为探索推进“绿色管护”提供工作思路和施展空间。

  创新举措,助力长江大保护

  土地储备是自然资源部门助力高质量发展,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188体育平台抓手,要对依法纳入土地储备的全民所有土地资产实施统一管护、开发、利用和监管,充分实现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宜昌局的做法则将储备土地的管理、开发,与支撑绿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宜昌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绿色管护”始于长江大保护行动。2017年,宜昌打响“化工围江”污染整治“关改搬转”的第一枪——田田化工停产搬迁。

  当时,人员的安置、企业的补偿、棚户区的改造,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2018年,宜昌市土地储备中心通过发行土地储备政府专项债筹集2.81亿元资金用于该项目,收储土地206亩。在此期间,修复土壤污染面积约1.5万平方米、治理污染土方量3万多立方米,修复后污染物含量低于国家标准值。

  针对储备后建设用地规划需要调整,不能及时供地的情况,宜昌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以“江南花海,十里风光”为主题,打造生态型滨江活力空间。栽种金鱼草,撒种花籽,为长江镶上一道美丽的“裙边”。

旧工厂储备地变身“十里花海”

  如今,收储的化工厂旧址通过“绿色管护”,成为一处沉浸式体验江岸田园风情的网红打卡地。

  面对土地储备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宜昌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在土地储备业务全过程中,强化节约集约、“净地”供应、绿色发展的理念。宜昌市土地储备中心持续完善行为规范和业务规范,构建“权责清晰、覆盖全面、属地管护”的储备地块长效管理机制,筑牢地块绿色管理机制,将具体地块委托到区级单位进行日常管理,落实主体责任,推行“绿色管护”,以制度促规范,以规范促成效。

  通过一年的“绿色管护”实践探索,宜昌的土地储备工作在全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主动参与绘制宜昌“绿色新版图”。储备状态下的地块不再像以往那样光秃秃、破碎零散,而是化身为美丽的城市风景线。

  深度治理,形成经验与模式

  宜昌市土地储备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绿色管护”的着力点在于“三先”举措。一是在储备土地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秉持“美化先行、环评先行、保护先行”的原则,分类施策推进储备地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实现绿色土地储备。依据“能绿尽绿”原则,在储备地块出让前尽力实施生态绿化工作。二是坚持“环评先行”理念,所有“一住两公”用地在土地出让前必须开展环境调查分析。三是从“保护先行”的思路出发,注重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宜昌长江岸线灯塔广场修复后全景。(图片来源:猇亭融媒)

  近年来,宜昌市因地制宜对储备地块实施“能绿尽绿”。目前,在“长江化工整治行动”“长江护岸行动”中,完成3宗、216亩储备地块的生态绿化,累计新增绿地15万平方米,部分储备地块拆除了围墙,让储备地块的“绿”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同时,宜昌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将百亩暂不出让的政府储备地块用于错峰限行临时停车场,新增临时停车位数千个;提供近百亩储备地块,供施工单位搭建临时工棚。这些举措不仅为宜昌绿色出行和城市建设提供诸多便利,也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此外,通过开展土地污染调查初步分析,宜昌市对确认已受到污染的土地,督促原用地单位开展污染治理,先后完成长江沿岸300余亩土地治理。

  随着储备土地的“绿色管护”的探索与实践,宜昌市已逐步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机制与模式:一是生态修复优先。根据规划用途和土地市场行情,对城市中储备期5年以上储备土地,实施植被恢复等工程,提升生态承载力,保留自然地貌与生物多样性,避免过度开发。二是科学规划引领。将储备土地委托区级管护,顺应区域绿地系统规划,结合城市观瞻和供地招商推荐需求,分阶段推进“留白增绿”,实现生态与供应的动态平衡。三是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市级主导、区级多部门协同的监管体系,明确委托管护责任与日常考核标准。推动“城管巡查﹢智慧管护”“平台巡查﹢临时利用”等模式,提升专业管护水平,降低管护成本。四是科技管理赋能。创新智慧管护模式,将辖区储备土地相关信息纳入“数字城管平台”,运用远程电子设备动态监控土地日常状况,及时预警环境风险。五是共同缔造推动。与土地前期开发、城市园林“添花增彩”等项目建设联动,开放部分储备土地或边角地建设口袋公园、生态教育基地,鼓励社区参与植绿护绿,形成共建共享新格局,增强市民“绿色获得感”。

  储备土地的“绿色管护”,为宜昌市民营造出更多的绿色和幸福,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中,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