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丨守牢底线红线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实现土地提质增效
守牢底线红线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实现土地提质增效
——《习近平关于自然资源工作论述摘编》心得体会
宜昌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 刘文
《习近平关于自然资源工作论述摘编》是自然资源工作的理论源头和实践支撑,对自然资源工作作出一系列总体谋划,为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节约资源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必须在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下功夫。
当前,城市化已从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增效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发展阶段,必须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促进城市发展用地从增量依赖向存量挖潜转变,推动土地开发利用由“新增为主”向“增存并举”转变,从过去着力解决“有没有”【主要是加快建设,追求速度和规模】的问题,转向解决“好不好”的【主要是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问题。
一、守牢底线红线,强化刚性管控
(一)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提升耕地管护质效。2023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从法律层面强调,在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下进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划定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严格保护耕地。要坚持把耕地保护摆在首要位置,牢牢守住全市432万亩耕地和35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为端牢“中国饭碗”作出更大贡献。2024年以来,国家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考核、占补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性调整,要围绕“以补定占”,挖掘耕地潜力,优化空间布局,积极探索“林耕置换”“园耕套种”有效路径,提升质量,做大总量。同时,采取“长牙带电”的硬措施,推动党中央有关耕地保护决策部署在基层一线落地落实。
(二)严守土地政策红线,落实土地用途管制。202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化农村改革不管怎么改,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产能改下去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即将批复实施,同步建立国土空间规划统筹管理制度。经法定批准的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严格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坚持落实“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数字化建设,加强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应用,优化“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推进国土空间规划治理数字化转型。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上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把“三生”空间和“三线”管控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严守土地政策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坚决落实禁止个人买地建房相关要求。
二、优化空间布局,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一)扛牢政治使命,引导产业转型升级。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首站到宜昌,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立下规矩,强调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长江生态修复放在首位,通过立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宜昌肩负着“一江清水东流”的政治使命,长期以来化工都是宜昌的传统优势产业(化工产业产值曾占全市工业产值的近1/3、占全省化工产值的近1/3),自2018年起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实施沿江1公里范围内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治绿”,推动化工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循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全市精细化工占化工产业比重由整治前的18.6%提高到2023年的40%以上,实现由“化工围江”到“江豚逐浪”的转变,在全省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考核中实现“三连冠”。
(二)做绿主导产业,引领产业聚集发展。加快培育产业新动能,推动传统化工产业向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裂变升级,形成“3(现代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特种高端装备等3大制造业产业)+2(大数据及算力、文化旅游等2大服务业产业)”主导产业格局。牢固树立“集中才有规模,集约才有效益”的理念和全市“一盘棋”思想,进一步优化宜昌市的国土空间格局、重点功能片区和主导产业体系,推动土地要素统筹高效开发利用。
按照“重工业向东、大健康及旅游居中、数字经济适用地布局”的中心城区“3+2”主导产业布局思路,推动现代化工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向东部产业新区布局,“宜荆荆”磷化工、“荆襄宜十”绿色循环电池等优势产业集群,推进“当枝松宜东”百强聚集区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围绕中央绿心,沿柏临河两侧布局,食品饮料产业沿小鸦路布局,形成“十”字形大健康产业带;数字经济产业依托资源要素适地布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三、多策并举,促进土地提质增效
(一)强化试点成效,压实存量处置责任。为盘活利用存量土地,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宜昌市争取自然资源部将宜昌列入全国43个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之一。以低效试点为契机,编制完成《宜昌市中心城区低效用地专项规划》,建立低效用地认定标准,摸清全市低效用地分布情况,1653宗8.74万亩低效用地数据精准上图入库;中心城区划定71个再开发规划单元,确定9个重点实施单元。2024年,全市32个项目2505亩低效用地项目开工建设,2025年中心城区计划开发利用2000亩低效用地。综合测算,宜昌市中心城区至2027年试点期末,低效用地再开发规模为4-6平方公里,平均每年1-1.5(约2000亩)平方公里。宜昌市政府将存量消化处置量纳入各县市区经济运行季度考核,对县市区存量消化情况进行季度排名,压实各地政府消化处置存量土地责任。年终对各县市区亩均GDP增速、亩均税收增速、GDP地耗下降率进行考核,评价结果纳入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
(二)强化政策供给,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为引导资源向“快、好、高”的地区和产业项目倾斜,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土地和矿产资源提级统筹管理的意见》《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意见》。为推动危旧改试点工作,以“满足安全、因地制宜、优于现状”为原则,出台《关于强化危旧改房屋改造试点项目规划支撑和用地保障的若干措施》《用地预申请工作流程(试行)》。为盘活低效零星土地,出台《关于规范协议出让零星土地管理的通知》,加速零星用地以协议方式出让。针对城区商业设施用地过剩,探索出台《宜昌城区存量商业服务业用地规划用途优化调整工作方案》,已完成2宗109亩“商改住”项目用地出让,实现出让收入8.63亿元。为推动盘活闲置低效用地“动起来”,出台《关于推行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预告登记转让制度的通知》,探索“预转让”,支持按照先投入后转让,待开发投资总额达25%以上再办理不动产转让登记。为加快推动新中心建设,出台《推进宜昌城市新中心土地集中集约高效利用的若干意见》。强化顶层设计,在土地资源利用上创造新路径,摸索新方法,机制措施上细化“施工图”。
(三)强化部门联动,实现效益综合评价。严格合同管理,土地供应后因企业自身原因超过约定开工时间满一年造成土地闲置的,税务部门会同自然资源部门依法追缴土地闲置费;未动工开发满两年的,报经有批准权限的人民政府无偿收回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供应后因企业自身原因未按期竣工的,每延期一日,追缴出让价款总额1‰的违约金。经信部门会同招商等部门根据投资强度、容积率、亩均税收等“3+x”指标开展工业项目达产复核,初次复核不通过的项目,限定1年内进行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标准的,纳入低效用地数据库管理。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部门建立全市统一低效用地数据库,将低效用地较为集中、土地再开发价值大的地块纳入年度实施计划,提交市级审议后推进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资源开发利用既要支撑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统筹好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的关系,把节约资源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提质增效,永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