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五个坚持”推进矿山生态修复
宜昌市现有登记在册矿山308家,其中有效期内矿山136家,过期矿山172家。全市剩余未治理历史遗留图斑73.84公顷。近三年来全市修复验收废弃矿山149个、面积936.63公顷,图斑36个、面积52.95公顷;2024年计划治理废弃矿山77个、历史遗留矿山图斑37.53公顷。宜昌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以“五个坚持”持续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坚决守牢生态安全底线。
一是坚持明确规则在先。率先制定出台《宜昌市矿山生态修复管理暂行办法》及配套的技术指南,依据宜昌实际,梳理在建和生产矿山、自然恢复或工程治理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工作流程,制定可操作的管理和技术要求共43条,实现从修复方案设计、项目实施、竣工验收、后期管护等全周期管理。
二是坚持“一矿一策”实施。对自然恢复类矿山,重点检查是否存在地灾隐患、水土流失、复绿不足问题,自然恢复效果由自然资源等多部门联合认定,切实转变“自然恢复等于一关了之、靠天恢复”的狭隘认知;对在建和生产矿山,重点检查方案的适用性、基金缴存使用情况、绿色矿山创建情况和修复实施效果,露天矿山修复做到“清浮石、稳边坡、固平台、植草木、强管护”;对工程治理的关闭矿山,科学编制修复方案,精心组织实施,避免发生安全事故,严禁以修复名义行采矿之实。
三是坚持从严从源监管。以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绿色矿山创建、矿山整治年行动为抓手推进生产和在建矿山“边开采边修复”,关闭矿山及时纳入修复计划;以人大议案办理、图斑销号和巡察整改为抓手推进废弃矿山修复,逐步消化“历史问题”。全市矿山累计计提修复基金2.302亿元,今年对129家在建和生产矿山开展“双随机”全覆盖核查,发现问题督促整改,从源头控制矿山环境问题增量。
四是坚持治理理念升级。以“生态修复+”的理念挖掘矿山优势,以土地再利用为导向,突出人工辅助下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尊重矿区群众意愿,将矿山生态修复与人文、产业、科普教育等融合,变废为宝。陈家河煤矿“生态修复+科普研学”、鹰子石建筑石料矿“生态修复+现代农业”、黄家河磷矿“生态修复+高山蔬菜中药材种植”、树崆坪磷矿挑水河磷矿“绿色智慧矿山”、远安映沟矿区“生态修复+化石第一村”、白云村煤山长出千亩猕猴桃基地等一批矿山生态修复典型受到广泛好评。
五是坚持工作挂钩联动。持续开展矿山生态修复业务培训和政策法规宣传,不断提高干部队伍认识水平和履职能力。将矿山生态修复任务完成质量与年度考核、矿业权审批、申报项目等工作挂钩,激发各地主动性,确保年度任务顺利完成。对拒不履行“边开采、边修复”义务的矿山暂停办理矿业权延续、变更等手续、督促整改到位;对工作落实有力的地区,在申报政策项目上给予支持;日常检查既查企业履行义务情况,也查监管人员履行监管职责情况,对涉嫌违规违纪的做好问题线索移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