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保一江清水东流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筑牢绿色发展基本盘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首站来到宜昌,立下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规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又一次提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
长江宜昌段(来源:猇亭融媒)
如何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吴祖云指出:“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和自然资源工作的188体育平台指示批示精神,细化内化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生态保护修复、自然资源要素保障等具体工作中。”湖北省以破冰思维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统筹实施流域源头减污、退渔还湖、水系连通、矿山生态修复等措施,为全国山水工程探索了“三峡路径”,提供了湖北样板。
坚持生态优先 50里滨江新画廊尽显长江生态之美
长江三峡地区位于长江上、中游分界点,闻名于世的中国水利工程三峡大坝、葛洲坝等国家188体育平台战略设施坐落于此,是国家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防洪调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是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的188体育平台战略支点。
2018年12月,湖北从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将恩施巴东县、宜昌市、荆州松滋市作为长江三峡地区一个整体,成功申报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这也是湖北省首个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的“山水工程”。2023年10月,湖北省自然资源厅、湖北省生态环境厅、湖北省财政厅联合组织专家组综合评定,该试点顺利通过整体验收。
经过5年努力,该项目已如期实现工程试点目标,探索积累了一批湖北经验。湖北省“山水工程”被生态环境部列入全国“推进生态环境重大工程实施”典型案例,枝江金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全国首批山水工程优秀典型案例。
腾退化工企业、整治取缔码头、复绿生态岸坡、提升环境质量,2017年以来,宜昌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与决心,在全国率先开展长江岸线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强力推进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
在兴发集团猇亭宜昌新材料产业园码头,兴发腾出岸线950米并高标准建设了绿化景观带,关闭沿江排污口,投入10亿余元用于完善产业园环保配套设施,投资1.5亿元建设备用污水处理厂,不让污水再流入长江。
长江宜昌段(来源:猇亭融媒)
宜昌一系列“组合拳”使长江岸线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从葛洲坝公园直至猇亭古战场,一条50里长的滨江公园生态景观廊道贯穿宜昌城区,“江、滩、岸、园、城”融为一体,50里滨江新画廊尽显生态之美。据宜昌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管护中心负责人介绍,“长江宜昌段水质条件的改善最明显的指标就是江豚从‘稀客’成长为长江宜昌段的‘常住居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极危生物的黄胸鹀,2022年首次在宜昌卷桥河湿地发现。”2023年,宜昌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756亿元,经济增速7.1%超过全省增速,交出了绿色发展的优异答卷。
宜昌卷桥河湿地(来源:点军区文旅局)
如今,站在宜昌猇亭区的长江岸线眺望,水清岸绿,山峦叠翠。沿岸灯塔公园、长江大保护公园、织布街江滩公园等生态景观串珠成链。
坚持源头治理 确保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效果长期保持
山为骨架,水为血脉。如何做好“山水”文章,将城市轻轻安放在山水之间?
废弃矿山修复治理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难点问题,湖北省历史遗留矿山总面积6226公顷。为推进《湖北省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落实,顺利完成“十四五”期间3300公顷修复任务,近年来,湖北省自然资源厅聚焦重点区域,拓宽资金渠道,积极推进废弃矿山集中连片治理。
推动矿山生态修复,引入社会资本,宜昌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制定宜昌市矿山生态修复管理暂行办法及其实施指南,加强矿山生态修复全流程管理,对在建和生产矿山、自然恢复类矿山、工程治理类矿山,“一矿一策”分类编制生态修复方案,压实矿山企业主体责任,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建则建”的工矿废弃地再利用方向推进矿山生态修复。
修复后的鹰子石建筑石料用灰岩矿
据宜昌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从鹰子石矿山生态修复成功实践来看,吸引社会资本前期介入,充分利用废弃矿山残余的土地、矿产等资源,统筹使用各类政策红利,深入挖掘产业发展来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打造‘矿山生态修复+’新模式,是一条矿山生态修复的创新路径。”
对比修复前后的鹰子石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图片,2020年前还喧嚣的鹰子石建筑石料矿,大量植被、原生地形地貌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并存在一定地质灾害隐患的荒山裸地,如今已是生态“大观园”,建成了“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涝能排、旱能灌”的高标准农田。
截至2023年底,宜昌市在建和生产矿山129家,停产和过期矿山193家,已全部纳入生态修复监管范围,按清单化落实生态修复任务。
然而废弃矿山修复“就矿山修矿山”只能解决表面问题,如何确保生态修复效果的长期保持和管护责任的落实,是湖北自然资源部门的“必答题”。
治理后的松宜矿区陈家河段(上)和猴子洞(下)
宜昌市探索出了一条产业融合、价值转化的生态修复路径。曾是湖北省第二大煤炭生产基地的松宜矿区,因连续百余年的开采,资源枯竭,各类生态环境问题频发。松宜矿区修复工作将传统的矿山修复“关、毁、弃”转换为“留、修、用”,依托“煤”文化打造采煤研学基地,联动周边县市资源,形成“乡村旅游圈”,带动农家乐、民宿等第三产业发展,年吸引游客约2万人次,实现利润500万元,实现告别“煤”经济端上“绿”饭碗的经济转型。
近年来,湖北省成功申报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2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并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宜昌枝江市金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成功入选国家山水工程首批优秀典型案例,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年前,宜昌成为长江大保护“立规之地”。8月28日,全国山水工程相关标准及信息化技术培训会议在宜昌召开,全国的关注点再次聚焦宜昌。
用生态底色绘就绿色发展的新画卷在荆楚大地上徐徐展开,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大幅提高,生态文明在这片热土扎根生长、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