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体育平台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工作动态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湖北宜昌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绘就水清岸绿景美新画卷

日期:2024-08-26 11:28来源:人民数字联播网 责任编辑: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 阅读量:

  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湖北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分界处,“上控巴蜀,下引荆襄”,既是大国重器所在,也是三峡生态屏障。近年来,宜昌市牢记嘱托,坚持绿色发展,抢抓湖北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契机,接续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打造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立规之地、典范之城,绘出“山水辉映、蓝绿交织、人城相融”的和谐画卷。

  长江岸线 一江两岸青绿盎然

  湖北生态地位特殊,是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是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所在地,是“千湖之省”和国家188体育平台农产品基地,肩负着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重大政治责任。

  挟“峡尽天开”之势、享“山平水阔”之利,宜昌作为长江经济带188体育平台节点城市,拥有清江、香溪河等众多支流,全市共有通航里程678公里,岸线资源1352公里。

  宜昌长江岸线整治修复项目是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工程,起于柏临河入江口,止于猇亭古战场,全长8公里。该项目按照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力行生态治理争上游,一江清水向东流,打造“山水长歌、江语翠滩”的长江岸线修复示范地。

宜昌长江岸线灯塔广场修复后全景。猇亭融媒供图

  “宜昌以主城区长江岸线整治修复为突破口,在全省率先启动码头治理工作。”宜昌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市共取缔和拆除码头216个,其中长江干线184个,支流32个,腾退岸线近39公里,复绿面积达到1213亩,岸线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沿江生态环境和景观效果得到大幅改善。

  此外,宜昌秉持以大地为基、为人民筑城的理念,保护和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推进治山、理水、营城,全景呈现“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城市风貌,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之中,将城市轻轻安放在山水之间。

  据介绍,该市通过强力治山、全域治水、综合治岸、系统治绿的长江岸线生态整治修复以及对滨江公园的整体改造升级,从葛洲坝至猇亭古战场一条50里长的滨江生态景观廊道全面贯通,江、滩、岸、园、城融合为一,尽显滨江城市之美。

  自然湿地 筑牢三峡生态屏障

  “过去筑堤造田、村落扩张、污水直排,让卷桥河逐渐失去了湿地的功能。”宜昌市林业和园林管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经过系统治理,昔日河床滩涂裸露、污水横溢的卷桥河展现一片生机。

  据悉,卷桥河湿地是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实施规划项目。通过植物、生物清淤及自然护坡等修复工程措施,恢复了河滩自然湿地,重构了岸线生态系统,提升了湖泊自净能力,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网红打卡点。

  卷桥河湿地旧貌换新颜是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缩影,也是宜昌市加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以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打造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真实写照。

  除了卷桥河,柏临河、香溪河、玛瑙河、玉泉河等小流域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全面推进,宜昌市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加强湿地保护工作,完善湿地保护制度,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截至目前,该市保有湿地8.24万公顷,建有国家湿地公园8个,省级湿地公园1个。

卷桥河湿地生态治理修复后全景。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近年来,宜昌市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推进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稳步实施,统筹兼顾“治水、护岸、修山、绿城、保林”,探索出一条全流域、全方位、全过程生态综合治理的新路径,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筑起了一道美丽的生态屏障。

  修复利用 “一矿一策”披绿焕新

  实施矿山生态修复既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又是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的188体育平台举措。近年来,宜昌市加快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推动系列政策和措施落地落实,制定矿山生态修复管理暂行办法及其实施指南,加强矿山生态修复全流程管理,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进矿山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修复“生态伤疤”,宜昌市全面开展废弃矿山治理工作。采取“一矿一策”措施实施精准化治理,制定四年行动计划,对于工矿废弃地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建则建”再利用方向推进生态修复,对于在建与生产矿山以创建绿色矿山为抓手,实施“边开采、边修复”,逐年度按计划完成修复任务,从而形成“新老问题”统筹解决的新局面。

  据了解,宜昌市在建和生产矿山129家,停产和过期矿山193家(2023年底数据),已全部纳入生态修复监管范围,按清单化落实生态修复任务。

  一矿一策,一山一景。如今,当地的矿山“生态疤痕”已然痊愈,曾经的裸露山体如今已被绿树青草所覆盖,实现了从荒芜到葱郁的华丽转变。譬如,宜都市五眼泉镇鹰子石建筑石料矿打造“矿山生态修复+现代农业采摘旅游”,夷陵区樟村坪镇羊角山村废弃露天矿场变身“云上西寨”康养民宿,远安县茅坪场镇白云村煤山则“长”出千亩猕猴桃基地。矿山不仅恢复了原有的生态功能,还成为周边居民休闲游憩的好去处。

  “重修复,筑三峡生态屏障;树样板,保一江清水东流。”湖北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长江三峡地区山水工程试点通过“省市县”一体推进、“规建管”一体把控、“政企社”一体投入、“产学研”一体支撑、“点链面”一体治理,创建了“五个一体化”独具特色的长江三峡地区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格局,为全国山水工程探索了“三峡路径”,提供了湖北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