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体育平台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工作动态

规划引领 科学发展 奋力推进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

日期:2012-09-04 00:00来源:宜昌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量:

近年来,宜昌市规划局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按照“四个一流”的要求,坚持以规划为引领,不断创新城市规划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宜昌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城乡规划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环境日益改善,沿江双中心组团式格局基本形成。

在城乡规划的指导下,2011年宜昌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面积122平方公里,比2004年增加了约53.88平方公里,现状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28万人,比2004年增加了52.03万人,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均有较大飞跃。2011年宜昌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到2140.69亿元,经济总量实现七年翻两番,位居全省第二位、中部地区同等城市第三位、长江沿线同类城市第四位。当前,宜昌正面临由大城市向现代化特大城市跨越的重大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宜昌适时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为未来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建设勾画了一个新的宏伟蓝图。

宜昌的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受到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20123月,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在调研宜昌城市建设时,要求未来宜昌要建设成为300万人口、300平方公里的现代化特大城市。6月,原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同志在听取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情况要求,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必须放在自身发展和中部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考虑,不仅要满足未来宜昌本市居民的需求,还必须满足宜昌作为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需求。725日,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黄楚平同志专题听取宜昌市总体规划修编情况汇报,强调规划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一定要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创新方法,按照国际视野、国内一流的要求,做到高起点、高规划、高水平。817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要求宜昌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成为现代化特大城市。

一、现代化特大城市宏伟蓝图

本次规划立足宜昌全域2.1万平方公里土地,涵盖535县。市域重点城镇沿长江城镇聚合带分布,纵向以香溪河、沮漳河、清江、渔洋河四条廊道延伸发展,整个大宜昌实现以中心城区为支点,秭归县的茅坪镇、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龙舟坪镇、当阳城区、枝江城区和宜都城区为侧翼的“一主五副”市域城镇空间体系。

规划区面积约4331平方公里,长江城市带“一线穿珠”连接西部生态城区、中部核心城区、东部产业新区,形成“一带三区”的规划区空间结构。继续坚持“东拓、北联、南展”的发展战略,推动五大新区建设,加速打造以城区为中心、辐射周边县市的“半小时经济圈”和“一小时经济圈”。

中心城区作为宜昌城市发展的主战场,包括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亭区、小溪塔街道、三峡坝区、坝区三镇、龙泉镇、白洋镇、鸦鹊岭镇、安福寺镇、顾家店镇等地的行政辖区,总面积约2840平方公里,规划结构继续保持独特的沿江带型多组团式的峡江城市格局,形成“山环水绕多组团”的山水生态城市风貌。中心城区集中营造现代化特大城市核心,西陵区瞄准大宜昌金融商业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和科技信息中心,伍家岗区展示城市门户、强化交通区域枢纽功能、建设商贸物流中心和文化服务中心,点军区重点建设滨江生态城市、形成山、水、城相互交融的园林城市景观。

根据本次总体规划修编的定位,宜昌城市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00万人,中心城区GDP达到3600亿,基本建成小康社会;到203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3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300万人,中心城区GDP达到8240亿,基本实现现代化。围绕“宜居、宜业、宜旅”的主题,打造“宜人之城、昌盛之地”,实现城市规模与城市质量的跨越式发展,将宜昌建设世界著名的水电旅游名城、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

二、现代化特大城市实现路径

宜昌从大城市发展成特大城市,城市的组织方式、交通方式甚至生活方式,都将发生巨大变化。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就是要解决城市长期发展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一是城市发展动力问题,宜昌要承担未来湖北1/6的经济总量,怎样打造沿江万亿经济走廊。二是怎样确保未来特大城市高效运行,最基本的是交通问题,采用什么样的快速交通方式,来保证特大城市的运行基础。三是城市快速扩张时期怎样保持城市现有的特色、特征,宜昌的山水是最宝贵的资源,未来200万人口时如何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市民生活质量。四是城市规模扩大后,如何为市民甚至辐射宜昌周边区域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体系。

(一)产业发展——构筑沿江万亿经济走廊

按照产城一体、功能分区、三产融合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在宜昌城区到枝江的长江两岸沿线大约100多公里的区域内,形成以装备制造、化工、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沿江万亿经济走廊,打造“一带八园”的产业发展布局结构——“一带”即长江产业带,“八园即东山园区、亭园区、湖北深圳工业园、白洋工业园、生物产业园、点军工业园、宜都高新科技工业园、红花套清江绿色产业园”。通过规划引领,着力推进优势产业向沿江集中、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抢抓十年黄金机遇,把沿江打造成推进宜昌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黄金增长极,为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迸发强劲动力。

(二)交通支撑——打造长江中上游交通与物流中心

城市外围形成环形高速公路通道,与沪蓉、沪渝、宜岳、宜巴、宜张、宜来等8条高速公路系统形成“一环八线”米字结构;公路系统形成“双环结构”, 中心城区与各县市区之间、各县市区之间、各县市区与重点镇之间主要联系公路均达到二级及以上公路标准;在现有5座基础上,新建5座跨长江大桥:红花套长江大桥(暂定名)、香溪长江大桥、庙嘴长江大桥、伍家岗大桥(暂定名)、白洋大桥,加快推进城市跨江发展、南北并进。

城市内部交通以快速路、干线性主干路、轨道交通、BRT为重点,规划形成“三纵五横”快速路网格局、“四纵三横”的干线性主干路框架,构建组团之间的快捷联系通道。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预留2条轨道线路通道,建设5BRT快速公交线路,近期作为轨道交通的替代。优先发展中心城区水上交通,借助水网建设水上公交系统,将交通和旅游观光结合。

规划拟建设十宜铁路、宜石铁路、宜张铁路、紫云铁路等4条铁路,三峡机场扩建为4E级机场,建设三峡枢纽港,发展港口装卸与储存、翻坝转运与多式联运、临港工业开发、功能综合的现代物流、三峡旅游服务等多项功能,规划建设11个物流园区,把宜昌建设成为长江中上游交通物流枢纽中心、全国188体育平台的区域性物流节点,形成高速公路、快速路、干道系统、轻轨、BRT、铁路、机场、港口多层次协作、无缝连接的综合交通网络,构筑湖北省域交通南北新通道。

(三)特色营造——建设生态山水宜居城市

以“两坝一江、三楔四廊”作为城市特色城市生态廊道空间,保护宜昌江穿城、城镶山的山水园林格局,形成上至三峡坝区、下至白洋新区,长达90多公里的城市景观画卷。充分发挥自然景观优势和特色,形成以自然丘陵、江河、田园风貌为背景,以长江景观带为主轴,山、水、城、坝、林相互交融的城市景观特色。严格控制长江景观带开发建设与建筑界面,展现宜昌长江左岸“山在城中”、长江右岸“城在山中”、“山环水绕多组团,宜居宜业新宜昌”的独特峡江城市魅力。

以“真山真水入城,公园绿地成网”为原则,规划新建生态绿地公园10座,14座市级公园,中心城区绿地面积达到4000公顷,保证居民在步行10分钟内能够到达公园绿地或公共开敞空间,形成以城市内部山体为核心,以沿江、沿河、沿路的带状绿地为联系纽带,以各级各类公共绿地为主要活动区域,建立点、线、面结合的复合式、立体化结构。发掘红星路-一马路街区、环城南路-环城北路-环城东路-献福路-璞宝街街区的文化内涵,结合历史建筑的保护,打造承载宜昌特色的历史文化展示街区。

(四)品质提升——形成区域性公共服务中心

健全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形成由市级中心、区级中心和片区级中心多级带动的公共服务设施系统。至2030年,中心城区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达到3700公顷,人均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达到12平方米,使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既满足城市大型公共活动及各类高端服务要求,又充分满足广大市民的日常需要。

规划新建三峡会议中心、宜昌体育中心、三峡医疗中心、教育研发中心等大型区域公共设施,同时还规划新建行政中心、规划展览馆、宜昌市文化活动中心(大型文化馆及大剧院)、宜昌科学艺术中心(新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使宜昌成为区域性科教、文化、医疗中心。

“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展望未来,宜昌市规划局将紧紧围绕把宜昌建设成为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工作目标,认真破解发展难题,拓宽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改善生态环境,将“金色三峡、银色大坝、绿色宜昌”的魅力城市形象,展现在世人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