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体育平台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工作动态

绘就美丽宜昌新画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践行新发展理念纪实

日期:2024-04-26 15:32来源:宜昌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 责任编辑: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 阅读量:

  最美人间四月天,三峡山水带笑颜。这是宜昌广大干群交出的奋斗答卷,绘就的壮美画卷。

  “我强调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说不要大的发展,而是首先立个规矩,把长江生态修复放在首位,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能搞破坏性开发。通过立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发展适合的产业,实现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首站到宜昌,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立下规矩。

  嘱托记心间,使命扛在肩。近年来,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干部职工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决贯彻落实省委赋予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的新使命,紧紧围绕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系统谋划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奋力把“路线图”变成了“实景画”。

  建立起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打造出城市绿色低碳空间

  “我居住的小区虽然在城郊,但每天早上走出小区大门,就可以在旁边的早餐店点上一碗小面、一个卤鸡蛋,总计花费5.5元钱,就吃上了价廉物美的早餐。”4月17日,家住伍家岗区伍家乡花溪路社区的居民黎孔会如是说。

  “社区居民步行5分钟内,生活配套基本都有;步行15分钟内,商业业态就更多了,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居民综合满意度达到90%以上。”花溪路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主任黎默说:“在社区范围内,有柏临河湿地公园,居民享有‘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态福利,群众出行有2条线路的绿色公交班车,居民实现绿色出行。”

  花溪路社区属于福久源社区便民生活圈,是全市有效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通过规划引导和规划管控,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

  开展宜昌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编制完成《宜昌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牵头编制实施《市级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逐步构建以流域规划为统领、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系列专项规划为支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1+1+N”规划体系。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4633.54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21.82%;划定永久基本农田354.27万亩,占国土面积11.1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574.63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2.7%。

宜昌滨江地区“一江三美”总体格局

  结合城市人口和产业发展变化规律,引导人城产规划布局。编制《宜昌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宜昌滨江地区风貌管控规划》《宜昌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年)》《高铁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东部产业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专项规划,保护好宜昌“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城市风貌。划定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完善城市蓝绿开敞空间,均衡布置城市绿地,建设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将自然山水融于城市,完善城市公园体系。

灯塔广场

城区王家河油库码头搬迁改造为江豚观测点

  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城镇化生态转型。坚持“小街区、密路网”,建设便民生活圈、便捷公共交通体系,引导居民绿色出行,减少交通出行需求和因拥堵产生的碳排放,通过城市、社区、建筑等不同尺度的空间布局优化,形成职住平衡的空间格局。

  推进长江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实现历史性转变

  2018年12月,以宜昌为主实施的湖北省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成功获批全国第三批山水工程试点。工程试点于2022年底全面完成;2023年10月,顺利通过省级整体验收,验收等级为优秀。

  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坚持谋划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切实履行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的新使命和政治责任,映照了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展现出阔步向前的奋斗豪情。

  牵头实施的山水工程试点决算总投资102.6亿元。规划“一江两廊三区多源”,即:长江干流建设绿色生态发展带,河流生态廊道和山林生态廊道,西部库区山地丘陵水土流失治理区、中部丘陵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区、东部平原综合治理修复区,废弃矿山治理、湿地修复、沿江工业污染点源等治理的生态保护修复总体布局。实施一江两岸水环境综合治理、化工围江整治与污染土地修复、长江干流岸线生态修复、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废弃矿山生态恢复、江河沿线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江河湖库综合治理与湿地保护恢复、三峡地区濒危动植物保护、机制体制创新等“18大工程”63个子项目建设。

 

修复后的枝江金湖湿地

  工程试点总结出的“省市县”一体推进、“点链面”一体统筹、“规建管”一体把控、“政企社”一体投入、“运管维”一体保障的“三峡样本”经验列入全国“推进生态环境重大工程实施”典型案例,枝江市金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被表彰为全国首批15个山水工程优秀典型案例之一。

  领衔谋划的玛瑙河、沮漳河、桥边河等三条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被纳入全市“四个重大”工程项目高位推进,高效完成了全市首个以流域为底图单元的《玛瑙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并在全市94个“四个重大”项目年度考评中获评优秀等次;全市共获批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14个,总投资65亿元,已完成投资19.81亿元,项目争取数量和整体推进进度位于全省前列。

宜都陈家河煤矿关闭修复转型为全省唯一采煤研学基地

全域整治为宜都枝城架锅山乡村发展赋能

当阳玉泉全域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矿产资源开发有机融合,推动全市矿业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2021年以来,全市新建绿色矿山46家,累计创建绿色矿山84家,65家正常生产的矿山全部达到绿色矿山标准,夷陵区、兴山县被自然资源部纳入全国50家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名单;加快全市关闭矿山生态修复,制定废弃矿山和历史遗留矿山图斑生态修复行动计划,逐年推进,到2025年修复完成199家废弃矿山和126处图斑,印发《矿山生态修复管理暂行办法》及配套的技术指南,从修复方案设计、修复项目实施、竣工验收、后期管护等方面规范矿山生态修复活动,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积极探索长江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每年拿出100万吨磷矿开采指标作为水质达标奖励、50万吨指标作为磷石膏综合利用奖励,依据黄柏河东支流域断面水质监测和磷石膏综合利用考核结果分上、下半年分解下达给达标的县区、企业。

推进磷石膏综合利用

  如今,三峡地区“天蓝、水清、岸绿”,“微笑天使”江豚成为了宜昌江段的“常客”,宜昌干群已将生态保护修复目标变成了生动的现实图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快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

  实现节约集约高效地利用

  2017年9月,香溪化工启动化工装置拆除,打响了宜昌破解“化工围江”战役第一枪,实施长江岸线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治绿”,推动宜昌长江沿线134家化工企业绿色转型。

  在淘汰高能耗、高污染工业企业的同时,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积极用好土地要素保障工具,全力建设宜都、枝江姚家港2个专业绿色化工园区,推动传统化工向高、新、特转型,向新能源电池、动力总成、储能新材料、医药中间体裂变,实现工艺、产品、设备和管理“四个升级”。2018年11月,宜昌破解“化工围江”经验获国务院通报表彰。

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田田化工关闭前后

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兴发集团岸线整治

  为了致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土地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产出效益,宜昌出台了《关于推进宜昌城市新中心土地集中集约高效利用的若干意见》,积极支持新能源项目落地,推动化工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循环化发展。

  为此,将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由“增量”向“存量”转变,分季度形成年度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两张图,共享给地方政府用于招引项目。

省级重点实验室——三峡实验室

  坚持“亩产论英雄”倒逼企业精算“亩均账”。试行《宜昌市工业企业集约高效用地评价实施办法》,探索建立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的用地绩效评价体系。2023年,全市供应土地4.83万亩,供应面积居全省第二,全市建设用地面积亩均GDP28.3万元/亩、GDP地耗下降率4.73%,全省排名第二。夷陵区、枝江市获评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

  全力推动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制定《宜昌市低效用地调查认定标准》,差异化识别低效工业用地、低效城镇用地、低效村庄用地和历史遗留用地。

  坚持践行新发展理念,建立严格把关机制,严守资源利用上线、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对未编制社会稳定性风险评估报告并备案通过、社会稳定性风险评估报告未对土壤污染情况进行描述的批次项目建设用地报批资料一律不予审查通过;对重污染项目申报建设用地一律不予受理审批,严禁在沿江1公里范围内新增化工企业,严防“散乱污”企业新增用地;落实《宜昌市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土壤环境联动监管工作方案》,做好纳入污染地块、疑似污染地块目录的地块安全利用管理,不消除安全隐患不入市,按季度提供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出让地块信息,督促相关土地使用权人开展土壤污染风险调查,确保建设用地安全利用。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全体干部职工将以“踏石有印、抓铁留痕”的作风抓好工作落实,为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而勇毅前行,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