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体育平台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工作动态

《中国自然资源报》聚焦枝江市金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

日期:2024-01-11 10:21来源:宜昌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 责任编辑: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 阅读量:

  近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在浙江安吉召开的首届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论坛上发布。37个典型案例涉及17个省份,均分布在“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或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关键节点,涵盖湖泊、湿地、河口、江心岛、沙漠、矿山、退化土地等多种类型,以及自然保护区、流域、海岸带与海岛等多类区域。这些案例充分总结了地方工作实践亮点,梳理凝练了山水工程、矿山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修复等领域探索形成的典型技术模式和科学举措,在统筹管理、体制机制、资金筹措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具有示范借鉴意义,受到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微信公众号专栏推出。

今天,我们一起关注案例

湖北省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

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枝江市金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

做法和成效

  摘要

  湖北省长江三峡地区是长江中下游188体育平台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的188体育平台战略支点。2018年,“湖北省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入选国家“十三五”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该工程位于国家生态安全核心区域,关系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安全,影响国家长江大保护战略整体格局。枝江市金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属于长江三峡地区山水工程63个子项目之一。枝江金湖与长江互连互通,生物多样性丰富,是鸟类迁徙的188体育平台通道,是鄂西地区最大的天然通江湖泊,也是188体育平台的过水性湖泊,对长江的水量补给和水质净化起着188体育平台作用,其生态状况直接关系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针对长期以来金湖上游城镇经济社会粗放发展造成的湖泊生态系统失衡、围垸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该项目主要通过坚持系统观念紧抓源头治理,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促进水质改善,对湿地进行全域系统治理修复。通过项目实施,流域水环境质量由过去的劣Ⅴ类提升至Ⅳ类,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明显提升,湿地生态价值逐步显现,变身成为“幸福河湖示范”和长江经济带“美丽湖泊”,进一步筑牢长江中游生态安全屏障,为全国平原湖泊生态系统治理修复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案例背景

  (一)湖北长江三峡山水工程概况

  湖北是长江流经里程最长的省份,湖北长江三峡地区山水工程实施范围覆盖湖北省宜昌市沿江8个县(市、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和荆州市松滋市,总面积1.47万平方千米。针对试点地区存在化工围江、水土流失、湿地萎缩等生态问题,按照“一江两廊三区多源”生态保护修复总体布局,将生态系统各要素作为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进行统筹,从区域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结构、过程机理、功能服务出发,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实施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188体育平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污染与退化土地修复治理、森林草原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8类工程,统筹推进63个子项目建设,工程总投资103亿元(含中央补助资金20亿元)。

  金湖位于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城区东北侧,因其湖面宛如灵动的金鱼而得名,湖泊面积7460亩,正常库容1000万立方米。金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是“一江两廊三区多源”中“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26个子项目之一,项目概算投资4.1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0.5亿元,社会资本3.6亿元。

  项目于2018年6月15日开工,2022年9月30日竣工,完成投资4.4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0.5亿元,社会资本3.9亿元。完成绩效指标:水土流失防治面积1.4平方千米,新增湖泊湿地面积778亩,消除劣Ⅴ类水体。

  (二)生态地位

  金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核心区面积为6.67平方千米,湿地范围内湖泊水域广阔、湿地植被茂盛,素有枝江“城市之肾”美誉,是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的188体育平台组成部分,具有188体育平台的水源涵养、防洪调蓄、净化水质、水量补给、生物多样性维护等功能,是众多鸟类的迁徙驿站,其生态状况直接影响长江生态环境、关系长江生态安全。

生态修复后的金湖湿地鸟瞰图

  (三)主要生态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湖上游城镇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无序排放,周边农民围湖造田、开垦鱼池、承包精养,金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质常年处于劣Ⅴ类,底泥严重富营养化,蓝藻水华频发,湖泊湿地急剧萎缩,生态功能严重退化,被附近居民形容为“臭水湖”。

  主要做法

  项目以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为重点内容,坚持水域陆域统筹、水量水质并重、保护修复共进,系统开展源头截污、河湖连通、水质提升与水生态修复、湖滨生态缓冲带修复、智慧监管及科普宣教等系列工程建设,强化“城市之肾”保护,筑牢沿江生态屏障,助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一)坚持系统观念紧抓流域综合治理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制定流域系统治理方案,统筹实施流域源头减污、退渔还湖、水系连通等各项措施,系统治理流域上游、排放端的外源污染和湖泊养殖的内源污染,以水系连通提升湿地生态空间的弹性,做到重点突破,标本兼治。

  源头治理,治减并举。从源头减排,切断入湖污染物来源,实现治湖与治污并举。对上游106平方千米实施流域生态治理,持续完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关停流域沿线畜禽养殖场5家,搬迁涉污企业2家;连续4年开展“清三河”(黑河、臭河、垃圾河)碧水保卫战行动,全面推进乡村“厕所革命”,全面实施5条支流水系和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市政府出资210万元征收2个宽水面(总面积255亩)作为金湖上游前置湿地,从源头截断“病根”。

  退渔还湖,内外兼修。地方政府配套资金1.3亿元,实施退渔还湖还湿工程,依法收回湖泊承包经营权,全面取缔网箱养鱼、投肥养殖,坚决祛除“沉疾”;通过引水排水渠整治、塘堤拆除、播撒草籽、建设生态浮床等措施,腾退围垦、鱼池1240亩,修复湿地12公顷,复绿面积1000余亩。

金湖鱼塘修复前后对比

  河湖连通,活水循环。针对金湖区域河湖连通不畅,湖泊生态用水和灌溉排涝保障不足等问题,实施了东湖排水港、西排渠及环湖周边沟渠生态综合治理,建设节制闸,增强河湖水系纵向连通性和水动力条件,进行科学生态补水,实现金湖与长江干流的互连互通,形成“旱可补水、涝可排水”的金湖生态水网体系。

  (二)坚持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促进水质改善

  按照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方针,实施湖滨生态缓冲带修复工程,从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出发,以恢复湖滨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与社会服务功能为重点,对沿湖17.6千米的岸线地形进行重新整理和修复,促进湖泊岸线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和演替。

  优先采用近自然生态化的生态保护修复技术。充分尊重湖泊岸线的自然风貌,参照本地生态系统在滨水区种植本土的浮叶、挺水植物,去除硬质护坡,采用生态石笼、杉木桩等修建生态岸带基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设置岸线保护界桩,恢复自然驳岸17千米,建设生态涵养林,提高岸线防汛等级,有效防控水土流失。通过地貌基底修复、植被恢复、水源涵养等措施建设,沿金湖岸带形成浅水区、消落区、深水区和高滩区等地形地貌,恢复金湖湿地的生境连续性,有效改善了动植物栖息地生境质量,提高了物种丰富度水平,形成了湖滨生态系统自我维持和良性循环的状态。

金湖生态缓冲带南堤修复前后对比

  恢复重建稳定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依据流域生态系统恢复力状况,因地制宜选择“水生植被重建”净化水质技术,恢复重建物种多样、结构稳定、功能持续的湿地生态系统,探索“以草治水”新路径。选择轮叶黑藻、苦草、金鱼藻等乡土沉水植物,连续3年共种植沉水植物种子34.7万公斤,通过“控水、控鱼、控外来物种”和精细化管理等多项举措,重建湖泊水体水生植被群落,恢复金湖“水下森林”,为水生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和庇护场所,稳定提升了湖中水生生物多样性。

  统筹入湖河口自然生态空间净化水质。整合“美丽乡村”生态要素,建设鲁家大港、曹家洼、团荡3处共计1015亩的入湖河口湿地,利用水力自然坡降和湿地植物逐次分解、吸收污染物质,净化入湖水质,提升金湖水环境容量,保障一泓清水入江。经过综合治理修复,金湖水质由2018年的劣Ⅴ类水提升到2022年的Ⅳ类水,局部区域优于地表水Ⅲ类水体。

  (三)坚持创新驱动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建立水质考核奖补机制。市政府印发《金湖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金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系统布局金湖水污染防治工作,划定金湖周边约1500亩的陆域保护红线范围,以空间底线管控流域各类建设活动。出台《金湖流域水质考核奖惩生态补偿办法》,不定期开展水质监测,每月市河长办通报水质监测结果,市政府根据年度水质达标率,对乡(镇)政府和金湖湿地管理处兑现奖惩资金,通过生态奖补机制持续引导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

  开展全过程适应性管理。实施全过程生态技术咨询,及时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出现的生态问题进行现场研判,不断优化调整技术方案和生态保护修复措施,严防不当的工程措施对生态系统造成新的破坏或出现逆向生态演替。实施全过程生态调查监测,及时准确掌握工程措施及技术的修复效果,以适应性管理阻断新生的生态问题及潜在的生态风险。

  提升决策支撑管理水平。以完善金湖水质监测网络、实现湖区水情实时调控、强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为目标,在金湖及上游支流水系设立固定监测点45处,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4个,实施闸坝自动化控制改造,搭建智慧管理应用平台,以实时监测数据分析支撑科学决策,提升智慧监管能力。

  建立项目长效运维机制。明确金湖后期管护责任主体,成立枝江市金湖湿地管理处,制定后期管护制度,细化管护方式、管护内容、管护标准,市级财政每年给予管养资金补助,用于维护金湖湿地生态质量长期稳定向好;实施市、镇、村三级湖长巡湖制度,完善水利、农业、公安、环保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依法处理偷排畜禽粪污和渔业养殖尾水、非法电鱼、偷捕野生动物、私挖滥采湖砂等行为,营造全社会参与湿地保护的良好氛围。

  取得成效

  (一)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金湖湿地生态修复后,防洪抗涝能力增强,水体透明度、COD(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指标得到显著改善,金湖水质已从2018年劣Ⅴ类稳步提升至Ⅳ类,部分指标已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湖泊水体透明度由30厘米上升为90厘米。金湖“水下森林”已逐步恢复,水质净化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形成健康平衡的生态循环系统,实现了浊水态藻型湖泊向清水态草型湖泊质的跃升。金湖是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的关键节点,沿江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为长江中下游筑牢生态屏障。

金湖生态修复后湖水清澈见底

  (二)流域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明显提升

  通过项目实施,金湖湿地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湖泊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持续提升,湿地调节、供给、支持等生态服务功能显著增强,生物多样性和种群资源明显提高,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和种群资源明显提高,维管束植物由过去的168属198种增加到173属204种,水八鲜(茭白、莲藕、水芹、芡实、茨菰、荸荠、莼菜、菱角)重现湿地。鸟类由141种上升到18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增加1种(青头潜鸭),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增加4种。金湖湿地已成为长江中游地区188体育平台的候鸟驿站、鸟类天堂,鱼翔浅底、飞鸟云集已成常态。

  (三)湿地生态价值逐步显现

  经过系统保护修复,昔日的“臭水湖”蜕变成了生态宝地,成为市民们休憩游玩的城市“后花园”,提升了市民幸福感和获得感。山水工程促进了当地旅游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金湖绿水青山的颜值,带动周边群众从事特色种(养)殖、农产品加工、采摘的农户83家,发展农家乐43家,经营民宿(家庭旅馆)15家,流动地摊20多家,每户年增收1.8万元以上。金湖湿地先后被国家林草局、水利部和湖北省评为“国家湿地公园”、长江经济带“美丽湖泊”“幸福河湖示范”。如今的金湖湿地,已是湖北长江三峡地区最闪亮的生态名片,绘就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更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

修复后的金湖湿地水清、岸绿、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