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体育平台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工作动态

湖北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工程试点工作综述

日期:2023-11-18 09:09来源:人民数字联播网 责任编辑: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 阅读量:

  万里长江,只此三峡。 这里是闻名遐迩的水电之都,截断巫山云雨的“国之重器”三峡工程,雄踞于此。挟“峡尽天开”之势、享“山平水阔”之利,让湖北宜昌成为“保障一江清水东流”的核心枢纽。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里是长江大保护的立规之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振聋发聩。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成为长江三峡地区坚定不移的责任担当。

  山水林田,相生相融。这里是保护与发展的典范之城,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相得益彰。通过全域修复,协同治理,筑牢生态屏障,让这里绘出“山水辉映、蓝绿交织、人城相融”的和谐画卷。

  全方位布局:统筹兼顾 突出重点

  2018年12月,湖北省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成功入选国家第三批试点。工程试点以保护修复区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为导向,按照“一江两廊三区多源”生态保护修复总体布局,重点实施18大工程63个项目,工程总投资103.2亿元,覆盖宜昌、恩施、荆州3个市州、10个县市区,辐射面积1.47万平方公里。

  “这是湖北省首个‘山水工程’,也是湖北全省迄今为止投资最大的生态保护修复综合性项目。”宜昌市山水办党支部书记李勇表示,经过近5年的建设,工程试点项目全部完工,国家下达的24项绩效指标按期完成,工程试点已通过省级整体验收。

  生态修复,知易行难。如此规模的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通过验收难度可想而知。它究竟是如何交出令人满意的绿色生态答卷?其中关键在于下好“先手棋”,做好“统分合”文章,引领高质量发展。

  协作机制在于“统”。为最大限度“攥紧拳头、打出力道”,省级层面建立由省政府分管负责同志担任总召集人,省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和试点市县人民政府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试点项目具体实施由宜昌市政府牵头,建立共抓长江大保护综合信息平台,高效统筹信息收集、分析、处置,任务分发、落实、督办,形成“共商、共治、共建、共管、共享、共赢”格局。试点市县均建立“书记挂帅、政府操盘、领导包保、专班推进、专家咨询”的推进机制,实行生态环境问题统一梳理、整体规划、同步部署、统筹实施,并在产业互动发展、设施共建共享、跨界生态补偿等方面开展深度协作,由此形成了“省市县”一体合力推进的良好工作局面。

  落实任务在于“分”。结合长江三峡地区生态地位特殊性、生态影响连续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聚焦“一江清水东流”总目标,将长江三峡地区划分为西部库区山地水土流失治理区、中部缓坡丘陵水环境污染重点治理区和东部平原综合治理区。与此同时,突出以水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为导向,按轻重缓急,分期、有序、系统地开展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

图片1.png

  位于宜昌市的长江岸线滨江绿廊

  系统治理在于“合”。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要以“一盘棋”的思维推进系统修复。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按照自然地理单元的完整性、生态系统的关联性、生态要素的综合性,统筹考虑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游和左右岸,以重点区域、流域为单元,把分散和分割的生态修复内容进行科学整体设计,系统谋划项目布局和时序安排,打破行政管理、资金事权等分割因素,统筹解决区域、流域突出生态问题,实现各类自然生态要素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全地域落实:整体施策 攻克难点

  “宜昌有条黄柏河,微风吹拂荡清波,绿草茵茵树婆娑,草丛藏着小花朵……”黄柏河,是宜昌人民的母亲河,承担着宜昌7个县市区200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100万亩农田灌溉的重任,同时也是长江流域最大的磷矿基地。这就导致黄柏河流域保护与矿产开发的矛盾十分突出。

  黄柏河治水就必须治矿。为此,黄柏河流域综合治理从地方立法、综合执法、生态补偿、河长治河入手,按照生态优先、最小干预理念,采取重划保护区域、连通湿地水系、修复亲水植被等措施有效推进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探索出一条“整体保护、综合治理、系统修复”新路子,形成了开矿发展经济和保护好水源两不误的双赢局面。

  宜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科科长刘翔介绍,黄柏河流域综合治理是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工作的缩影,体现了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最终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

图片2.png

  黄柏河流域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譬如,在长江岸线治理中,修复观念由开发中保护向保护中发展转变,推进以岸线保护为前提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宜昌通过破解化工围江、码头围江、市场围江、岸线复绿等综合措施,取缔非法码头、采砂场,腾退长江岸线。如今,焕然一新的长江岸线与滨江公园自然衔接,形成了绵延25公里的城市滨江绿廊。

图片3.png

  枝江金湖湿地鸟类繁衍生息

  在枝江金湖岸边,能看到一片郁郁葱葱的“水下森林”。这是金湖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的破题之举,依据流域生态系统恢复力状况,因地制宜选择“水生植被重建”净化水质技术,恢复重建物种多样、结构稳定、功能持续的湿地生态系统,探索出“以草治水”新路径。经过生态保护修复,金湖湿地已经形成健康平衡的生态循环系统,实现了浊水态藻型湖泊向清水态草型湖泊质的跃升。2023年10月,枝江市金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作为湖北省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中的子项目,入选国家山水工程首批15个优秀典型案例。

  以枝江金湖为样,松滋小南海湖、宜都贵子湖、廖家湖,当阳季家湖等湖泊在修复过程中,探索“三水共治”(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四源齐控”(工业、农业、生活、航运污染)路径,采取截断外源、防治面源、取缔点源、治理内源、补充水源的措施治理河湖污染。黄柏河、联棚河、卷桥河、高马河等支流经过修复后水净岸美,一河清水入长江。

  全过程治理:多措并举 打造亮点

  抓好长江大保护,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推动绿色发展,核心靠理念转变,关键在制度创新。长江三峡地区在抓实试点项目“点”的同时,更加注重产业转型“链”的升级和体制机制“面”的拓展。宜昌彻底摒弃以要素投入为主导的老路,壮士断腕推动化工产业专项整治,精细化工占化工产业比重由整治前的18.6%提升至目前的40%以上。在国内首创船舶污染物协同治理信息系统“净小宜”,在长江流域率先实现港口岸电全覆盖。

  通过兴建湖北三峡实验室攻克磷石膏利用难题,开展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发布磷石膏标准15项,《磷石膏道路基层材料技术规范》成为全国首个磷石膏道路应用地方标准。通过道路交通、城乡建设等渠道消纳磷石膏,年综合利用率超过67.3%,走在全国前列。

  此外,宜昌积极探索市场化资金筹措机制,出台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划支持、产权激励、指标使用、资源利用等政策措施,三峡山水工程撬动社会资本累计投入39.32亿元,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形成了““矿山修复+研学休闲”“土地整治+现代农业”“湿地修复+旅游开发”等模式,让生态保护修见成效、惠民生、能持久。

  工程试点实施以来,湖北长江三峡地区完成水土流失防治面积完成40235公顷、废弃渣堆采坑修复完成379公顷、废弃工矿场地土地整治完成97公顷、采矿塌陷区治理完成367公顷、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完成20733公顷、治理库区消落带439公顷,森林病虫害防治面积23767公顷,全域生态复绿3616公顷,保护天然林120万公顷,石漠化治理13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65.3%。134家“化工围江”企业完成关、转、搬、改、治、绿,港口岸电、污染物处置、岸线复绿等流域环境整治目标全部按期完成。工程试点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中国馆”亮相,展示了工程试点取得的丰硕成果,受到国内外专家及媒体广泛关注。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湖北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让绿水青山最大限度释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