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体育平台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工作动态

【生态修复】宜都松宜矿区关闭煤矿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日期:2023-10-23 17:56来源:宜昌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 责任编辑: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 阅读量:

  编者按

  宜昌市矿产资源丰富,全市已发现各类矿产10类66种(90亚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173个的38.15%、全省150个的44%,是湖北省的资源大市。宜昌矿业开发历史悠久,矿山数量多,经过多轮整顿整合、关闭清理,截至2023年9月底,全市共有非煤矿山338家,其中,有效期内137家,过期201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宜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坚持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将矿山生态修复确定为《宜昌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六大任务方向之一扎实推进,制定并印发《宜昌市矿山生态修复管理暂行办法》及配套技术指南,深入排查摸清待修复矿山底数,分类施策积极消化历史存量,科学编制“一矿一策”修复方案,加强生态修复实施前、实施中和验收后的全过程管理,规范修复项目验收和管护,确保修复质量长期保持。

  即日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陆续推出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合集,敬请关注!
 

宜都松宜矿区关闭煤矿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松宜矿区曾是湖北省第二大煤炭生产基地,为计划经济时代“扭转北煤南运”、“夺煤保电”做出过突出贡献。进入新世纪后,具有百年煤炭开采史的松宜矿区沦为产业结构单一、老弱病贫的“特区”。2019年,松宜矿区被纳入湖北省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试点后,将传统的矿山修复“关、毁、弃”转换为“留、修、用”,由简单的“填、堵、埋”升级为科学的“疏、通、移”,大胆创新、综合施策,老矿区实现了告别“煤”经济、端起“绿”饭碗的绿色转型,为传统老矿区修复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修复前

  松宜矿区因连续百余年的开采,资源枯竭。全部煤矿关闭后,山体滑坡、地面塌陷、弃渣滑塌、河道淤阻、水资源枯竭等各类生态环境问题集中凸显,经初步核查,废弃渣堆32.3公顷,废弃工矿场地42.9公顷,采矿塌陷区259公顷,威胁着矿区2.9万余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矿区内近2万人饮水困难,数万亩农田灌溉困难,河流水系生态严重破坏,房屋、耕地受损,已造成经济损失6.7亿元,潜在经济损失12.5亿元。

  通过系统分析矿山开采带给周边水体、土地资源的破坏或挤占问题,抓住山、水、林、土地等要素之间的内存联系,采取土地平整、植被恢复、转型利用等措施,对废弃渣堆32.3公顷、废弃工矿场地42.9公顷、采矿塌陷区259公顷土地进行修复,恢复矿山生态系统功能。项目总投资16052.43万元,其中中央资金7360万元,省级配套资金4000万元,社会资本4692.43万元。

生态修复前的猴子洞煤矿一角

生态修复后的猴子洞煤矿

  (一)整治废弃矿山。按照土地规划的使用方向,综合治理窑炉、井口、建筑物、工业场地等7处废弃矿山,平整场地42.9公项,翻耕土地,复绿裸露体19处,有效恢复土地资源,增加了3859亩矿区林地及83亩建设用地,将243亩废弃地还土于地、还田于民,恢复农林业生产。

  (二)修复河道岸线。对矿渣淤积严重、含水层结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的河道开展专项地质调查测绘,采用“河道清淤+岸坡加固+生态护岸”三重措施叠加的方式,修复河道岸线14.5公里。通过河道疏浚、岸线建设、植被覆绿,有效防治流域水土流失,保护沿岸土地资源免遭山洪泥石流的吞噬。

  (三)消除地质灾害。根据崩塌变形特征及发展变化趋势,利用无人机拍摄、三维激光扫描、三维立体设计等新型技术手段,采用“危岩清除+主动防护网+被动防护网+坡面绿化”综合方式进行治理,清除高陡边坡上的矿渣、活石、危石等不稳定块体,消除危岩崩塌、坠石、塌陷、滑塌等地质灾害隐患16处,让矿区群众能够安居乐业。

  (四)治理污染水体。对水体呈酸性、色度超标、透明度低、常年呈赤黄色的陈家河等水体污染区,在查明污水来源、科学研究高效处理工艺的基础上,采用化学、生物等综合措施进行治理,确保水体PH值、COD、氨氮及相关金属离子(锰、硫酸盐、硝酸盐等)含量达到正常范围后排放。

  (五)创新运营机制。一是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治理。创新政府和企业合作模式,另引入1.5亿元社会资金兴建年处理量100万吨的弃渣加工厂,对矿区弃渣进行回收,加工成机制砂,实现变废为宝。并由企业对清运后的边坡、场地进行覆土复绿,有效增加了治理区林地、耕地面积。二是发展经营实体参与管护。以猴子洞煤矿特色采摘园为“看点”,通过协议方式交给社区运营,拓展社区经济收入来源,解决修复矿山后期管护难题。以陈家河全省唯一采煤研学基地为“亮点”,引入社会资本投入参与运营,增设绿色就业岗位,助力发展壮大管护实体经济收入,实现矿山修复可持续发展。三是“老物件”推动文化创意。松宜矿区留用工矿厂房,修缮改造成特色民宿和教育实践展馆。与此同时,松宜矿区大力挖掘工矿文化,总结凝炼出“战天斗地,浴火重生”的松宜精神,丰富矿山生态修复的文化内涵,建成后的研学基地具备研学、亲子游、民宿康养等多种功能。一个个老厂房,逐渐成为文化科技的创新地、优质企业的孵化地、城市更新的承载地、生活美学的集聚地,绽放出个性光芒,塑造出独特的松宜文化品牌。

  修复后取得成效

  一是降低地质灾害风险。生态修复废弃渣堆32.91公顷、废弃工矿场地土地整治43.34公顷,采矿塌陷区治理305.42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3平方千米,完成干沟河、陈家河、尖岩河河道清淤27.2万立方米,矿区地质安全环境得到根本性治理。

修复后美丽的陈家河煤矿

  二是人居环境持续好转。聚焦群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出行安全等,对标全面小康各项指标要求,统筹推进矿区生态保护修复配套设施建设,加固河岸通道,修建日处理达500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站,有效减轻酸性矿井水对群众生活用水的危害,矿区群众获得感日益增强。

修复后陈家河煤矿建成湖北省特色采煤研学基地

  三是实现生态利民惠民。废弃矿区完成生态修复之后,昔日“生态伤疤”融入绿水青山,并建成湖北省特色采煤研学基地。联动松滋、五峰等周边县市资源,将陈家河河道的生态护岸工程与龙腾沟自然景观、云台观人文景观有机结合,形成“乡村旅游圈”,带动农家乐、民宿等第三产业发展,年吸引游客约2万人次,实现利润500万元,共享矿山修复后带来的生态旅游经济红利,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