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体育平台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工作动态

学深悟透“话”担当③ | 思想破冰,书写别“Young”青春

日期:2022-09-30 10:45来源:宜昌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 责任编辑: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 阅读量:

  编者按

  9月20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开展2022年第五期“夜学”,局党组书记夏文翰作《践行市委七届三次全会精神 推进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建设》专题辅导报告,分别从五个重点聚焦、三个时间阶段、四个典范内涵及三组关系厘清等方面详细阐述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战略目标和方法路线。专题辅导在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全体党员干部中引发了强烈反响,激励着青年干部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贡献青春力量。现将部分心得体会摘登。

思想破冰,书写别“Young”青春—“践行市委七届三次全会精神

推进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建设”主题“夜学”心得体会合集

  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最终要落在城市建设上,无论是做优主城还是做美滨江,无论是做绿产业还是引领带动宜荆荆都市圈协同发展,都需要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来做保障、打基础。作为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的干部,要准确认识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建设目标和我们职能工作的关系,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和工作要求。严格执行“北岸控密度、南岸控高度、滨江控宽度”的城建铁律,积极推进长江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不断推动“1+1+3”城市格局的建设。坚定不移地按照既定的方向,将细小的工作干好,将困难的工作干成,将平凡的工作干出彩,积小成为大成,有效助力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

  ——卫 琰

  全市创建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强力推进“强产兴城、能级跨越、争当龙头”的关键时刻,各级对生态修复关注多、期望大,我们备感重担在肩、责任重大,务必要立足本职,把生态修复工作统筹推进。一是围绕全市14条河流流域,加快谋划全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推动流域综合治理,实现山水、景观、建筑外在美与规划、经营、管理、产业内在美的统一。二是组织实施和谋划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助推乡村振兴,建设生态美好、生活易居、生产方便的乡村格局。三是持续推进矿山生态修复,谋划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争取上级资金,解决矿山开采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将绿水青山归还于民。四是建章立制,推进生态修复全流程管理,编制《宜昌市矿山生态修复管理办法》。五是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生态修复“数字化”管控,完善“事前审批、事中监管、事后管护”全流程闭合回路,降低建设单位办事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优化监管模式。六是制定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参与生态修复,推进绿色转型、降碳增汇,提高待修复地的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系统恢复。

  ——王光禹

  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是市委重大战略部署,是未来工作重心。一是科学规划谋划项目。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制高点来规划项目。以正在编制的宜昌市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十四五”专项规划、宜昌市旱改水项目库建设为基础,依据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建设导向,迅速调整,突出未来的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旱改水项目工作重点。二是强化服务理念,加大服务力度,提升服务水平。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摸实全市国土整治项目建设的准确情况,跟踪、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国土整治项目建设中的问题和矛盾,确保部、省、市、县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全面高质量完成市委市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当好店小二,以更优的服务促进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创建。

  ——刘文杰

  “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这一目标定位,与去年宜昌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六城五中心”战略目标不谋而合、赓续聚焦。要坚持规划引领,用长眼光、大格局,紧紧把握滨江宜业宜居宜游之城的要求,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促进城市品质提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在构建“山水城市”特色风貌的过程中,要保留远可观山、近可观水的视线通廊,保证视野的开阔性,按照“北岸控密度、南岸控高度、滨江控宽度”的建设标准,做好主城滨江地区风貌管控;科学制定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自然资源和规划方案”,保持“水”的清澈,提升“城”的品质,坚守“产”的绿色,传承“文”的厚重,不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特色风貌、增强城市发展活力。

  ——孙琳琳

  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的政治责任,是省委对宜昌的厚望期待,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宜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牵引。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大保护,不是不要大的发展,而是要以长江生态修复为首位,合理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规划的设置与安排,要设置好合理的城市布局、合理的城市密度、管控城市高度、调整滨江宽度,不断优化城市与自然、人与自然的相处模式;在产业调整过程中,对于企业类型、布局选址、企业排放、企业定位都应该提前规划,引进绿色技术、高新产业和龙头企业,完善产业布局,让他们更好的地融入宜昌,促进宜昌发展;建设青年友好活力之城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命题,而是要将它融入到各项工作之中,在城市建设中多考量青年需求,建设活力街区,营造城市氛围,刺激城市动力;在产业发展中,不断增加就业岗位,完善人才落地保障体制。

  ——李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