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1!全国山水工程第二批优秀典型案例公布,宜昌又一项目入选!
10月11日,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三部委联合公布全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第二批典型案例,宜昌山水工程子项目—“宜昌卷桥河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入选。这是继枝江市金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全国山水工程首批优秀典型案例之后,宜昌又一项目获此殊荣。
入选案例介绍
宜昌卷桥河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区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磨基山公园西侧,毗邻宜昌市奥体中心,由江南大道、双十路、五龙三路、点军一路、卷桥河二路、将军路围合区域及卷桥河入长江口两岸区域组成。
修复后的卷桥河湿地
项目按照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严格遵循“保护保育、自然恢复、辅助再生或生态重建为主”的保护修复技术模式,通过采用植物、生物清淤及自然护坡等工程措施,恢复河滩自然湿地,保护动植物生境,重构岸线生态系统,提升湖泊自净能力,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探索三峡地区湿地保护修复新模式。
宜昌市卷桥河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功能分区图
主要做法
(一)整体保护。一是居民生态搬迁。将湿地范围内未建有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的400多户居民,集中搬迁到设施完善的居住小区,从源头上减少生活污染源,降低居民活动对湿地保护保育区的生态破坏。二是分区保护修复。结合区域自然状况,将卷桥河湿地划分为生态保育区、生态缓冲区和综合服务与管理区。三是保护生物生境。通过对地貌的塑造和植物环境的营造,构建密林、涵养林、溪谷、表流浅塘、灌草丛、疏林浅滩、梯田、湖泊、水中小岛、砂石滩涂、湿地等不同的动植物生境,满足不同生物对栖息生境的需求。
(二)系统修复。一是修复湿地生态空间。遵循生态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方法,改善环境,形成自然野趣和植物群落适应性强的湿地生态风貌。二是重构湿地生态系统。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湿地进行修复和重建,形成完整的湿地生态设施。三是恢复湿地生态功能。通过修复湿地生态空间与重构湿地生态系统,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生长、湿地自净、生态循环等功能,改善区域环境和卷桥河湿地水质状况,形成自我循环的湿地生态系统。
(三)综合治理。一是修复河道岸线。开展生态堤防护岸及生态滨水岸线建设,提高河道防洪标准和行洪能力,抵御长江高水位和极端降水天气对河道两岸的浸泡、冲刷。修复的自然岸线成为湿地188体育平台的生态缓冲地带。二是重构植物群落。大量种植沉水植物、湿生、挺水植物、浮叶植物等水生植物,用以丰富生物多样性、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稳定。三是重构净化系统。建设以稳定沉淀塘—潜流池(增氧叠水)—表流塘—静置清水塘为主的净化系统,引河水入湿地自流循环,经净化后排入长江。
修复成效
(一)生态效益显著增强。项目建设恢复了卷桥河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修复湿地面积155公顷,防治水土流失面积178公顷。通过生态保护修复,河道防洪标准、水土保持、水质净化功能增强,流域水质持续稳定在Ⅲ类左右,生物多样性及动植物生境得到保护恢复。
(二)人文环境明显提升。湿地生态保护修复为城市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通过建设观鸟台、鸟类科普长廊、湿地滩涂体验园、雨水花园、疏花水柏枝展示园、珍稀植物园、滨水科普平台、生境体验花园等设施,为居民参与展览、实地观察、参与性活动、主题科普等活动提供了场所,提高了居民生态保护意识。
(三)经济价值逐步显现。项目建设新增约195公顷绿地,恢复了优美的城市湿地,为市民提供更大、更优、更美的休憩空间,增加区域人流数量,提升周边商业、餐饮等消费量,促进周边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