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体育平台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诗画宜昌 蓝图绘就——宜昌向既大又强、特优特美现代化特大城市迈进

日期:2013-03-21 00:00来源:宜昌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量:

  
  编者按: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得到全市人民的支持。未来的现代化特大城市怎么建设?更令人关注。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从今日开始,本报陆续推出10篇报道,解读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


  随着《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获得省政府批准,既大又强、特优特美的诗画宜昌已在城市蓝图中定格。

  
  特大的城市底盘

  
  3月2日,宜昌获得喜讯,《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获得省政府批准。到2030年,宜昌中心城区实际居住人口在300万人左右,建设用地达300平方公里。宜昌跻身于现代化特大城市的行列。

  
  获批的城市总规明确显示,宜昌中心城区届时将形成“沿江带状多组团”空间结构。主要沿长江城镇聚合带布局,以柏临河、桥边河、黄柏河、清江、玛瑙河为垂江发展轴线,实现城市组团的纵深拓展。组团共有13个,分别是西陵、伍家岗、点军、小溪塔、猇亭、白洋、坝区、龙泉、鸦鹊岭、安福寺、顾家店、红花套、高坝洲组团等。

  
  市规划局局长夏文翰说:“宜昌迎来了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以法律形式固定的宜昌城市总规,通过13个组团构成一座全省独一无二的现代化特大城市,极具个性色彩,全国少见。”

  
  强大的产业支撑


  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必须要有强大的产业来支撑,使一座城市具有强大的承载力、聚集力、辐射力和带动力。

  
  城市总规确定,未来市域经济协调发展目标,将以“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改善民生”为基本目标,大力发展产业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城市功能,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实现宜昌从大城市向特大城市的转变,建设成省域副中心城市,成为带动鄂西南地区发展的主导力量。到2015年,宜昌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500亿元;城镇化率达到59%。到2030年,宜昌市城镇化率达到70%。

  
  夏文翰说:“为此,将加强与上游的重庆,下游的武汉、长沙、南昌等中心城市的联系,在长江中游‘中三角’城市集群中构筑次中心城市;重点加强与荆州、荆门在产业、交通以及旅游等方面的联系,构建‘宜荆荆城市群’。”

  
  总规确定,为建立强大的产业,还将建立各县市之间、城镇之间网络型关系,统筹全市工业园区建设,鼓励“飞地园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建设沿江现代产业密集带。

  
  特优的发展环境

  
  在营造城市发展环境方面,将发挥资源优势,凸显城市特色,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公共服务设施系统服务水平,加大城市在区域内的辐射能力,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谐发展,使宜昌市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形成特优的发展环境。

  
  在产业发展策略上,第一产业走生态化、多样化、效益化的道路,支持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工业发展将立足地方特色资源和已有的产业基础,发挥长江沿岸的物流和交通设施优势,建设宜昌沿江万亿产业走廊;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创新与促进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民营企业互动机制,实现产业集群的形成。物流业借助长江航运、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的优越条件,结合港口码头、货运站场等交通设施,建设三峡物流中心。旅游业强化宜昌旅游软环境建设,整体提升宜昌旅游竞争力。

  
  特美的城市形象

  
  市规划局总工程师刘晓华介绍道,规划宜昌到2030年,全面达到与超越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城市规模与城市质量的跨越式发展;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集约、高效、生态型发展新模式,把宜昌打造成为可持续发展、环境协调、景观优美的生态型城市。

  
  以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建设节约型社会,保持生态的多样性,使城乡土地、水资源、能源、物产资源得到节约、集约与可持续的利用。

  
  在市域范围内制定与实施生态分区规划,确定各分区的生态目标与主要职责;加强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大地质灾害敏感点的监控和治理,预防与降低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在城镇规划与开发建设中,注重保护188体育平台的区域性生态绿地,注重保护与恢复原有的水网系统,注重保持原有自然地形风貌的协调。

  
  本报记者 龚昌俊 本报通讯员 汪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