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体育平台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聚焦宜昌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中的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

日期:2021-12-12 14:58来源:宜昌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 责任编辑: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 阅读量:

  12月9日,中国共产党宜昌市第七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大会选出新一届中共宜昌市委员会和宜昌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并通过关于六届市委报告和关于六届市纪委工作报告的两个决议。

  六届市委报告中哪些内容与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相关?一文带你速览。

  在回顾五年成就时提到——

  报告摘要

  “六多合一”放管服改革、网上金融服务大厅等一大批原创性引领性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

  报告摘要

  中心城市建成区拓展到19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8%。奥体中心、新博物馆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成运行,峡州大道、江城大道、西陵二路快速路、城区高速出入口改造等投入使用。秭归、宜都、伍家岗3座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三峡翻坝江北高速公路贯通运行,郑万高铁联络线、江南翻坝铁路、三峡机场二期改扩建等加速推进,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即将全线开工。

  报告摘要

  “八大公园、六大水系”的城市生态体系基本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扎实推进。

  报告摘要

  全面退出煤炭开采行业。

  报告摘要

  宁德时代、山东海科、广州天赐等一批行业巨头纷纷重仓宜昌,一批单体投资过百亿的项目破土动工。

  报告摘要

  启动实施了投资3856亿元的“城建攻坚五年行动”和投资3576亿元的“交通畅咽喉、强枢纽工程”。

  在展望未来五年发展时提到——

  报告摘要

  放眼全国,宜昌处于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交汇地和承载地,国家明确支持宜昌做大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宜昌未来可期、大有可为。纵观区域,随着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高铁时代迎面而来,南北突破、东西共进、通江达海的立体交通新格局呼之欲出,宜昌必将由内陆腹地变为开放高地。立足全省,省委赋予宜昌当好全省“两翼驱动”南部阵列主引擎、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能级的新使命,必将助力宜昌集聚更高势能、打造更强功能、增添更大动能。

  报告摘要

  全面提升城市功能,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骨架

  强化主城引领、市域统筹、区域协同,引导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推动经济发展提效、城市功能提质、区域影响提升。

  提升中心城市功能

  坚持空间拓展与品质提升并重、主城五区与东部未来城双轮驱动,推进城市“东进、北拓、中优”,构筑260平方公里的城市骨架,形成“三环十二射”快速路网系统。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突出一砖一瓦的精致和大地景观的震撼,建设具有“国际范、山水韵、三峡情”的滨江公园城市。

  强力“东进”。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焦柳铁路交汇优势,聚焦再造一个“产业宜昌”,高标准建设东部未来城,打造现代产业和都市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新中心。支持宜昌高新区建设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创业活力区。支持宜都、枝江加快融入中心城市,逐步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

  积极“北拓”。高标准建设高铁生态城、三峡中央公园,推动主城形态由“半月形”向“满月形”蝶变。支持夷陵区建设现代产业集聚区,构建城市新的增长极。

  加快“中优”。支持西陵区、伍家岗区建设现代都市中心、发展飞地工业。支持点军区建设现代滨江生态科教城。支持猇亭区建设滨江临空产业强区,有机链接东部未来城。加快建设会展中心、文化中心、科技馆、美术馆、大剧院等重大基础设施,将主城区打造成以现代高端服务业和新兴业态为载体的城市核心功能区。

  报告摘要

  推进市域一体化

  强化“西部生态、中部生活、东部生产”主体功能分区,形成以中心城市和县城为重点的多层次城镇体系,实现人口产业合理集聚、发展空间高效集约。加快推进以县城为188体育平台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全域优先向中心城市集中、县域向县城集中、整体向滨河城镇集中。强化县域与中心城市融合发展,推动城市路网与市域路网互联互通,构建中心城市与县市之间半小时经济圈。

  引领“宜荆荆恩”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深入落实全省区域发展布局,健全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推动“宜荆荆恩”城市群统筹联动、竞合发展。推进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加密提升高速公路和干线路网,加快旅游通道、长江航道、城际铁路建设,建立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打造城市群一小时经济圈。大力推进产业合作,合力打造“当枝松宜”全省首个百强县市聚集区、现代特色农业引领区、国家级磷化工产业集群。

  报告摘要

  推进农业产业化成势见效

  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顺应农村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科学研判未来人口流向,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引导各地因地制宜编制城镇和村庄规划。以“一轴两区五带多线”为载体,打造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区。

  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广点状供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有效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报告摘要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持续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拓展“两山”转换路径,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实施生态价值工程,推动生态资本的度量、核算、交易。

  打造长江大保护升级版

  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建设长江、清江生态廊道,严格保护森林资源和自然保护地,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群、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健全现代生态治理体系

  完善多元化市场化生态修复补偿机制,推动跨区域、跨流域的生态保护合作共治。持续提升生态环境风险防范能力,有效应对生态环境安全风险挑战。加强生态环境法治保障,发挥公益诉讼作用,严惩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持续深化“生态小公民”、“生态市民日”系列活动,提高全民绿色低碳意识。强化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文明损害的终身追究。